fbpx
草間彌生特別展來襲!M+開幕1周年慶生+展品預覽、購票情報一舉公開

位於西九文化區的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+博物館,不經不覺已經開幕快1周年!為了與大家一同慶祝博物館開幕一周年,M+將會於11月12日起,為大家帶來首個特別展覽 -「草間彌生:一九四五年至今」。展覽將於M+博物館內多個空間展出草間彌生(Yayoi Kusama)超過200件作品,當中更包括3組全新作品!是次展覽更為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,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。今回「假日好去處」與大家先行預覽將會在「草間彌生:一九四五年至今」展出的部分展品以及購票情報,各位當代藝術愛好者又怎能錯過呢?

草間彌生 | 攝影:Yusuke Miyazaki | 鳴謝大田秀則畫廊、維多利亞.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| © 草間彌生

草間彌生:一九四五年至今」 展覽介紹+展品預覽

「草間彌生:一九四五年至今」(Yayoi Kusama: 1945 to Now)為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,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。將展出逾200件來自亞洲、歐洲及美國的博物館主要藏品及私人藏品、M+藏品及草間彌生的個人收藏。展覽由M+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及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劃,以全新眼光詮釋草間彌生逾70年的創作生涯,並邀請觀眾一同發掘藝術啟發變化的力量。是次回顧展呈現了草間彌生作品中蘊含的核心美學元素,凸顯貫穿當中的關於生與死的哲思,以及她對相互連結的追求,並探討草間彌生如何成為全球文化偶像,創作出今天引人入勝且極具影響力的作品。

展覽將會按時序及主題出發,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,審視她在日本、美國、歐洲等地所發展的藝術創作。展覽共分「無限」、「積累」、「全面連結」、「生物宇宙」、「死亡」及「生命的力量」6個主題 ,涵蓋繪畫、裝置、雕塑、素描、拼貼、流動影像等多種媒介作品。

為了這次M+的首個特別展覽,草間彌生帶來3組全新作品。M+委約創作的大型裝置《神經的死亡》(2022),將會設置於連通博物館大樓地面和地下樓層的光庭,垂掛至B2層的潛空間,可從大樓內作多角度觀賞。《圓點執念──渴望天堂的愛》(2022)位於B2層的潛空間,是極具規模的沉浸式環境,當中包括草間彌生的經典鏡面空間。而在地下大堂,公眾可以欣賞到2件名為《南瓜》(2022)的大型雕塑。

「無限」
無限這個概念是草間彌生在其藝術中貫徹始終的主題,由此創作出各種營造無盡空間的繪畫、雕塑和環境。她在 1957 年離日赴美,在去程飛機上俯瞰太平洋的體驗,啟發她開始創作《無限的網》系列,在巨大畫布填滿一圈圈看似無窮無盡的筆觸。在往後數十年,她繼續將靈感源於自然世界的圖案融入畫作中。

草間彌生《太平洋》1960 年 | 油彩布本 | 183 × 183 厘米 |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藏 | © 草間彌生

「積累」
草間彌生年少時便開始藝術創作,創作泉源來自在童年舊居附近河道所看到的「數百萬顆白色石頭」。她欣賞這種豐富得不可勝數的景象,因此重複和複製技法一直貫穿其作品。「草間彌生:一九四五年至今」展出她 1960 年代初創作、以積累為主題的拼貼及雕塑,以及創作於 2000 年代的相關裝置和雕塑,藉此追溯這個主題的蛻變。

草間彌生《流星》1992 年 | 混合媒材,一組 84 盒 | 320 × 840 × 30 厘米 | 新潟市美術館藏 | © 草間彌生 | 攝影:上野則宏,1992 年 | 圖片由新潟市美術館提供

「全面連結」
連結和集體是草間彌生藝術的重要價值觀,她於 1960 年代末的人體彩繪展演闡釋其「自我消融」的概念,即是把人是完整個體的觀念「消融」,藉此令自我與宇宙重新結合。此主題聚焦於草間彌生在 1960 及 1970 年代為回應當時美國的重大政治事件而創作、極具挑釁意味的作品。全面連結的主題見於裝置、檔案資料,以及記錄草間彌生與其他人合作舉行的行為展演的圖片及影片,把草間彌生對於自我及生命的哲學觀連繫到環球事件。

草間彌生《自我消融》1966 至 1974 年 | 彩繪人體模型、桌子、椅子、假髮、手袋、馬克杯、盤、水瓶、煙灰缸、塑膠植物、塑膠花、塑膠水果 | 尺寸可變 | M+ © 草間彌生 | 圖片:M+,香港

「生物宇宙」
草間彌生一直對於有機生命深有共鳴,認為草木和其他植物與人類一樣,都是充滿活力的靈魂。她部分的早期作品源於她對花卉植物的研究。其中南瓜尤其令她着迷,至今仍是其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題材。她將對自然世界的興趣擴展至神秘的宇宙哲學,視「宇宙」為萬物依循同一法則運作的系統,藉此宇宙觀嘗試連結天體與個人。她形容她的經典波點圖案象徵太陽、地球與月亮,以及世間眾生。

草間彌生《性愛執念》1992 年 | 塑膠彩布本,共兩屏 | 194 × 260 厘米 | 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| © 草間彌生

草間彌生《南瓜》1998 至 2000 年 | 混合媒材,一組六件 | 尺寸可變 | 藝術家自藏 | © 草間彌生

「死亡」
藝術創作讓草間彌生能排解對死亡的執迷,並能堅持不懈對抗抑鬱症。她毫不避諱這些陰暗感受,以藝術作品坦誠傳遞生存意志,帶來感染人心的訊息。這主題介紹草間彌生的部分早期創作,探討她年少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目睹的破壞。此主題亦包括她的一些後期作品,表達她對自然界中生命、死亡與再生循環的觀察。

草間彌生《殘骸的積累(人格解體帷幕的囚徒)》1950 年 | 油彩、瓷漆、種子麻布袋 | 72.3 × 91.5 厘米 |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 | © 草間彌生

「生命的力量」
自 1960 年代起,草間彌生開始在藝術中注入愛、和平與共同體的訊息。藝術是冥想和治療實踐,用以轉化她的掙扎。她亦為世界踏入千禧年後暴力處處感到痛惜,宣稱她「創作藝術是為了治癒全人類」。展覽此部分的作品印證了她的話。在「生命的力量」中展示的《我永遠的靈魂》系列(2009–2021)及《我每天為愛祈禱》系列(2021 至今),均是她近期的作品,其創作精神是藉藝術的力量克服困難和療癒傷痛。

草間彌生《安息之沼》2014 年 | 塑膠彩布本 | 194 × 194 厘米 | 藝術家自藏 | 鳴謝大田秀則畫廊、維多利亞.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| © 草間彌生

[]